博客*(blogchina)发表于2002年8年
当年,哈维尔苦苦思考,后极权时代无权者的权力问题。今天,一个同样深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互联网兴起所导致的去中心化时代,还有没有我们思想的中心?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但是,当互联网本身变成信息海洋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那就是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伟大又一次凸显出来。迄今为止,只有人脑对信息的搜索和鉴别才是最可靠的。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
互联网文化阶段的一缕霞光是由这样的一群人点燃的——他们像远古的炼金术士一样对知识充满痴迷。他们是一群率先走出信息迷宫的人,他们乐于向人们分享在信息海洋里的冒险历程,为后来者开辟一条条成熟的航线。他们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我们把这样一群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们,称之为博客(Blogger)。他们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不是博士,但他们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渊博不是体现在封闭的内涵,而是体现在他们奉献的外延。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和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网技术野蛮的张力,而博客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在解构中建设,在离散中合作,在学习中开放,已成为博客对世界的关怀方式。他们展示的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我们生存的背景。
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稀缺的国度,博客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博客在*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在汉语世界中的自娱自乐,最终将会使*走向狭隘,而对新知的探索之旅越加充满荆棘。
我们希望,博客文化能引领*向知识社会转型,博客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
这是写于“博客*”开通之处的文章,重新发出来,使大家对事实有所了解。对自己而言,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能忘却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记忆和经历,我们*要以*力量保证“博客*”的独立和自由。
2002年7月6日,周末的一个普通日子,成了我一生中不寻常的一天。这天,我将《向微软投降》和《微软为什么》两篇稿件发给8家有着长期关系的网站和媒体。一两个小时后,我的文章陆续出来,许多都在重点推荐栏目上。再过一两个小时,这些文章却令人惊讶地陆续消失了。联系以后,才知道——周末的微软也反应迅速,其公关人员给各相关媒体做工作,施加压力;没有效果的,就搬用一些特殊的人际关系,要彻底封杀我的文章。我一边忙着争取文章复活,一边把相关内容拷贝记录在案。
我忙了一个周末,微软也忙了一个周末。我在为自己的言论自由而忙,微软在为扼杀我的言论自由而忙。虽然我批评过无数的公司和人,包括联想、中关村和英特尔等等,但这是我进入IT业以来,*次遭遇如此“强大”的封杀。
感谢很多编辑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努力大多发挥效用,使我的文章回到原来的位置。毕竟,微软的能量和我人的能量,当然是不可比的。他们拥有巨大的金钱,我除了一点道理之外一无所有。发我的文章“不能带来现金流,还要得罪人”。好在,这个世界上钱还不是*道理。
从来没有像这一天那么忙碌,这一天我时不去关心IT业,不去关心国家大事,只是关心自己个人的言论自由。对微软来说,这仅仅是两篇批评文章。它完全可以组织更多的反驳文章。如果需要,它甚至可以把我告上法庭。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个人的言论自由,这是我的基本人权。
我倒要看看,一个市场价值3000多亿美元的业界巨头,一个刚刚在*发表过冠冕堂皇言论的跨国公司,一个来自口口声声在全球以维护人权为己任的国度的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能量剥夺一个普通*公民的言论自由。这肯定不仅仅是我的个人问题。如果照此办理,总有一天我们所有*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都会加上一个前提:在微软的利益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试问,来自“自由”“民主”国度的微软如果对一个普通*公民的言论自由都不能容忍,那么,人们如何能够相信,“我们(微软)的目标是培育*软件业”(鲍尔默语)?人们如何能够相信,“微软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护者”(黄存义语)?人们如何能够相信,“使微软成为*发展软件产业的忠实伙伴”、“以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支持产业的发展”(唐骏语)。
最近几年,我忙于互联网实验室,一直没有将重心放在写作和产业评论上。6月份开始,才重新启动。没有想到,与几年前相比,局面居然已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连一些网络媒体,也越来越间接地受控于市场的强势力量(少数拥有巨大广告的产业巨头),而开始远离弱势群体(中小企业、消费者和其他普通公众)。媒体应有的社会义务和公正越来越无从体现。尤其是微软这样的一个外国公司,居然可以如此蛮横地干涉*公民的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震惊。
更令人悲哀的是,更多的人默认了这种现状,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也是我写《向微软投降》的初衷。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文章中写道:“向微软投降,当然是生存和发展的上上之策,符合*的社会状态,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投降理论应该成为指导*IT业发展的*准则,甚至应该是指引*发展的一盏明灯。现在,应该再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向微软投降》,呼唤并重新塑造*的投降精神。你得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投降的时代,投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可是,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居然有不少看过文章朋友,惊讶地来问我:“你真的要投降微软了?”于是,为了不再“误导”大家,我不得不为文章添加一个实在是画蛇添足的题记:“本文为一时激愤之作,针对当下*软件产业弥漫的不正常的氛围,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最早放在一个论坛。但是,令我大为惊讶的是,居然大多数人看不出本文的真实用意,使我们的内心愈加悲哀和痛心!难道投降意识在这个产业真的已经如此深入人心?!”
很快,在著名的《北京青年报》也看到一篇署名文章,里面如此写道:“老有人提抓住微软的黑手,但伸向微软的黑手,是不是也该亮亮相了。*是有些企业,是微软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他们的行为很好理解,谁骂微软的嗓门大谁就是行业老二,这属于为企业发展卖力的。第二就是些无良的写手了,你骂小公司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而且骂微软就有现成成功的范例,以国家民族之名行窃谋私利之事,岂止无良,简直无耻。”
虽然,写文章只占用我1/3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写微软的文章只占我所有文章的1/10左右。但是,我觉得如果世界上真的摆着一条如此简便的成功之路,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退缩,而应该坦然戴着“无良、无耻”的帽子,“亮亮相了”。而且应该坚持,继续亮相下去。
时代在改变,产业也在巨变。我相信人类的一些基本信念、人们追求的一些基本权利、产业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则是不会也不能改变的。这是我们对人类的未来有信心、对*的未来有信心、对这个产业的发展有信心的根本原因。微软如此作为,只能使我更坚定了自己一贯的信念。我的所有文字依然坚持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直面挑战IT业的强势群体和垄断力量,为草根群体和创新力量摇旗呐喊。否则,真的不如回学校“烤书本”。而且经过这两年的实践,自己更加明白,后者才是这个产业真正的推动力,才是这个产业的*活力和魅力。才是可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扼杀,失败;再扼杀,再失败;直至彻底失败。未来的事实将证明这一点。
很久以来,我一直就有开办个人网站的朦胧念头。由于这件事情,终于促使我不得不付诸行动。由于这件事情,就有了“博客*”(blogchina)。除了“微软的敌人”外,我还被人冠上了“网络旗手”的称号,现在大家都觉得这个头衔更多带着讽刺的味道,但我自己依然把它当作是对自己*肯定。因此,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IT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体现在网页上。并把自己平时看到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随时提炼书写,能够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也能够为朋友们提供一块“没有任何商业利益,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展示独立思想的园地。同时,也使自己至少能够拥有一块不会被人扼杀的阵地。因为,我相信,这个产业还是需要一些独立而苛责的声音。
在网站即将开通之际,收到了另一位朋友蒋胜蓝的邮件,里面是传媒巨头维亚康姆(VIACOM)董事长萨莫·雷石东(Summer M Redstone)的几句话,这位全世界年龄*CEO,65岁才开始进军传媒产业,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疯了。
“你认为我老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别叫我老人。我是一个内心有驱动力的人,渴望不断取得胜利。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总是胜利,但我会不断尝试。”“大的成功并不来自成功本身,而是来自于失败、挫折甚至灾难,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它们。”他说:“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自己都要比对手好得多”
一位81岁的老头尚且如此,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能有什么理由退缩?我觉得这席话是对自己很及时的鞭策。的确,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向下”的诱惑:一个人顺流而下,非常容易,也非常自然。
因此,我也很希望这席话,以及这个网站,能够给每一个读者带去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2008年10月,经过长期的产品改造和技术开发,博客网未来发展战略步入实施阶段。整体业务兵分两路:分离博客*(Blogchina)和博客网(Bokee)两个品牌和域名,不同的定位下进行双品牌发展。博客*(Blogchina)秉承6年来一贯的地位:每天五分钟,给思想加油!凭借积累的影响力和内容优势,继续主打高端,强化媒体影响力,打造*网络媒体*。相信未来博客*一定能够保持高速成长,成为*互联网界真正精英和草根意见领袖的*家园。
2006年5月13日,博客专栏(即博客*)进行第三次改版,正式把博客*定位为:*思维第1集散地,知识者的梦工厂,思想者的聚乐园;倡导自由、平等、分享、互动理念;以评论性、思想性、尖锐性见长;以人为本,以文会友,汇聚国内精英群体;以传播思想、汇聚知识、洞察时事为己任。
2005年11月29日,博客专栏作家达到3000名。
2005年11月11日,博客专栏文章达到10万篇。博客专栏开始回归博客*传统,博客专栏更名为博客*。
2005年9月,博客专栏进行第二次改版。
2005年8月,博客专栏进行*次改版。
2005年7月,博客网正式更换域名,原域名"blogchina"自7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BOKEE.COM",中文名称"博客*"也更为"博客网".这标志着互联网第二代门户时代的来临.博客专栏成为独立频道(column.bokee/)。
2005年4月,博客网向市场推出了“播客”电台博客,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播客可能会像博客(Blog)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
2005年3月,第二届**投资价值媒体评选结果在*传媒投资年会上揭晓。经过网站评选、投资年会现场代表和专家评选等层层遴选,博客*(blogchina)网站在众多明星媒体中脱颖而出,被年会评为**投资潜力媒体。
2005年1月,收购博客动力。
2004年12月,开通无线频道,提供短信、彩信的博客式服务。
2004年11月,网上杂志《博客科技周刊》、《博客新知周刊》、《博客生活周刊》创建。
2004年10月,学生博客开通,成为广大学生的*博客网站。
2004年9月,教师博客开通,成为*广大教师*博客网站。
2004年7月,网络刊物《博客周刊》创建。
2004年6月,“博客公社”频道开通,迅速成为国内*“深度沟通”的博客基地。
2004年成为博客门户网站。
2002年8月29日,博客*发布了《*博客宣言》,作为盗火者的博客在*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
2002年8月19日,博客*开通(blogchina),blog首次在*被翻译为“博客”。博客*的开通,为同质化的世界带去一份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新东西,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学术界汪丁丁、李希光等名人成为博客*的专栏作家。
博客*:blo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