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阔中文网 > 生活服务 > 医疗保健 > 各地医院 > 上海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站地址:
网站名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站热点:
医学教育,中山故事,学科及专家,中山信息,中山医院报
登陆状态:
正常
网站品质: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10:56
网站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网站百科

医院概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73188M2,建筑面积133687M2。核定床位1700张,年门急诊量近201万人次,住院病人5.2万人次。中山医院在松江天马山境内和延安西路1474号设有分部,青浦区中心医院因委托中山医院管理而成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院本部现有员工2679人,正副教授或者正副主任医师330人,*工程院院士2人,医师859人,护士近1028人,医技人员437人。

中山医院本部设有除小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心血管病肝肿瘤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设在院内,成为医院重要的研究机构[1]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和超声质控中心也挂靠该院。此外,腹部外科、骨科、介入放射、麻醉科、超声诊断和中西医结合等科室以及十余个临床医疗诊治中心皆颇具特色,并且具有强大的医疗科研实力。每年承担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获*、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百项。院内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每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近30期,招收进修医生30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64排128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4台、直线加速器、1.5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同位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高能超声聚焦治疗机震波碎石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胃镜和介入放射造影仪(DCI)、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

香港保健协会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医院为境内外人士服务,深受欢迎。

医院始终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训,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发展简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门急诊大楼大厅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人自己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有市民300多万,而医院病床不足5000张,且多由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为了满足民众之需要,于1930年社会各界即有创办大规模国人医院之议,几经商榷,推举成立了以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和刘瑞恒为副主任,颜福庆为总干事的中山医院筹备会,通过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医院动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当时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属捐款建量才堂,为护士学校之用,学校附设在中山医院内,量才堂与中山医院同时竣工。1936年由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开放病床300张。

牛惠生为中山医院*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战争爆发,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医院”,在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并且同红十字会*医院组成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二两个救护队,先无锡、南京,旋即转赴内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为日寇盘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吴绍青教授任院长,扩大床位至400张。不久又接纳重庆新开寺肺结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张。

抗战胜利,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正逢上海霍乱流行,中山医院遂作为时疫医院从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聘沈克非教授为院长。当时有医师70余人,护士100余人,设备较齐全,开设病床347张,是多科性的综合性医院。1947年11月增设口腔科、皮肤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设立护士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护士学校”,并开始招生。由于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仅依赖有关方面补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团结一致,坚持工作,努力维持医院的生存,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接管中山医院。1949年7月9日公开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张亮任党支部书记。1950年4月1日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4月黄家驷教授任院长。同年医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山医院充实外科力量,改名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全院有医师103人,护士91人,职工总数为414人,开放病床422张。时值解放初期,国家为关心医学卫生事业,关心人民健康,拨款改善病房条件,新建手术室、骨科病房,充实化验室、动物实验室,改建宿舍和饭厅,增加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同时对医院工作实施改革,包括改用中文记录病史,建立各科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制度;采用普通话授课;使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形象教学等。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医院护校与协和护校合并,组成上海*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医院推行病室负责制和保护性医疗制,深受病人欢迎。

1955年3月,崔之义教授任院长。同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定,各临床学院恢复医院名称,中山医院改为上海*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建制,设内、外、妇产、肺、中医五个主要临床科室,外科再分设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内科包括消化、心脏、血液等专业组,建立了血库、肺功能和心电图等科室。1956年8月恢复原名中山医院。1955年8月原肿瘤医院新楼划归中山医院,辟为内科病房大楼。1956年12月放射科专家荣独山,内科专家林兆耆,肺科专家吴绍青被评定为高等教育一、二级教授。同年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张亮任总支书记。同年,外科成功创制真丝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长,1962年中山医院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院临床科室仅分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4日工军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10月30日党员恢复组织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复成立中山医院党总支,方梦日任总支书记,施余庆任副书记。同年1月施行*例肾移植,使中山医院成为*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在此期间,上海医学院又将护校划归中山医院管理,设立中山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同年12月上海医学院党委决定将中山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除设立内、外、妇、中医等专科门诊外又相继开设和恢复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门诊。1976年10月工宣队撤离中山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医院面貌焕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研究所设有病理、药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学、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脏等研究室,开设心脏内、外科病床90张。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同年设立了肝肿瘤科,内科消化病组正式改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将中山医院卫生学校恢复为上海*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属上海*医学院直接领导。1980年裘麟教授任党委书记,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实验大楼由原来三层加至五层。内科大楼由四层加至五层,新建动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时值“七五”期间,中山医院被国家计委列为*重点改造的18所医院之一,开始整体性改造。“八五”期间,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层外科病房大楼,十六层的科研大楼,十五层的集体宿舍大楼和逸仙楼等。在调整病房大楼后又改建了药剂科制剂楼。1982年6月起根据市政府规定医院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医院将增收的金额添置了大型X光机、γ-照像机纤维内镜、冷冻离心机和其他监护设备。1983年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改革,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长,朱新华任党委书记。1985年,内科首先报道了国内*例重链病。1986年泌尿外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体外震波碎石机并应用于临床,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经卫生部党组批准,中山医院定为副局级单位,各职能科室也相应定为副处级。

1988年8月林贵教授任院长。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配备较完善的科研设施,开设专科病房,有床位46张。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开设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开发公司购置上海松江天马乡神龙康复院产权,建立中山医院天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和风湿病组。

1991年12月,杨秉辉教授任院长。同年外科病房大楼正式启用。经卫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数从原有840张增加到1000张。完成科研楼建造,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显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2年按照上级要求,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决定各附属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的院务会议为决策机构。10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香港新闻代表团在访问途中发生重大车祸,医院各级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取得抢救成功,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和全科医学科,心胸外科分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两个科室。11月普外科引进德国全套腹腔镜设备,在经过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次年泌尿外科开始将该项技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之后,召开海峡两岸泌尿系统腹腔镜手术研讨会。12月中山医院成为上海市*批*家被评审通过的三级甲等医院。1993年建立医学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网内成功进行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内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术治疗。同年4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医院内又建立了一所沪港合资的逸仙医院,是中山医院与香港保健协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46张。1994年9月中山医院获市爱婴医院称号,全面实施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同年开设皮肤科病房,成立中西医结合红斑狼疮治疗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楼,安装了1.5T磁共振机和快速螺旋CT,使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改造原内科大楼(8号楼),使之成为有中央空调设施的病房大楼。医院又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实验研究中心,还在**建立和开通了多媒体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疗楼,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的新型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治疗设备,建立放射治疗科。同年,陈中伟院士主持了世界*例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手术成功。1997年扩建逸仙楼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

1998年*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中山医院组建由副院长王玉琦教授为队长的抗洪救灾医疗队奔赴湖南灾区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楼加层改造工程完工。1999年院内感染中心经市卫生局评审通过为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监控中心,并挂靠医院。6月血管外科在国内首创“对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支架术治疗”获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中山—波士顿腔内血管外科培训中心。11月成立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医院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购置门诊部以西的10亩地,筹建7.2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腺体置换方法”治疗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同年在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及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手术获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压氧科室和乳腺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由陈灏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办的“*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召开。*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山医院。

2001年购进斜土路1609号原上海泰康食品厂地块,并且对原泰康食品厂的办公楼进行改造,作为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建设期间门诊部过渡临时用房。完成门急诊大楼地块108户人家动迁工作,拆除老门诊楼。12月28日举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奠基仪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碍与鼾症诊治中心。在*首先引进TPS计划系统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疗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疗效。

2003年3月,王玉琦教授任中山医院院长。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标志性医院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为措施,坚持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松劲,抓经济建设、医、教、研、管理等工作这个中心不动摇,稳步推进医院发展。 

三月底遇到天灾SARS,中山医院作为市监测点,严格按上级指示,采取了思想、组织、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坚决措施。本着“一个不漏、一个不染、一个不倒”的工作目标,“严”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共闯难关,全力做好“非典”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建立务实的SARS防病工作例会制度。成立了上海市*发热专病门诊;急事急办,用最快速度引进安装了一台x光DR成像系统;关闭院内招待所的所有房间,改为工作人员的隔离休息用房。加强全员培训,对涉及8个科室五个梯队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组建两支由17位医护人员参加的医疗队,支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锻炼了一支队伍,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为了严格管理,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管理公示制”,让科室主任在全院干部工作例会上展示对科室管理的情况。改变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内容,实行公开述职、考评小组打分、职工参与的形式,用4个半天时间,分别对科主任、副处级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共64位中层干部进行年度述职考核,促进了管理工作。积极储备干部资源。成立医务二处。建立回国人员学术交流制度。让回国人员在医院或者科室作专题汇报交流发言,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动态。重视医学教育评估工作。全院动员,积极参与,充分准备,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医学评估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医院成立了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章立制,实行财务、设备、药品和工程建设中物资采购、招标议标等规范化管理。完成药剂、设备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实现了药品实库存网络管理。把心内科等7个临床科室作为成本核算试点,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础。

先后完成中心供应室、营养厨房、双层连廊一期工程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对急诊有限的空间充分的“挖潜”和改造。增加急诊医疗用房717 m2,增设急诊留观察床位90张;完成1号楼外科病房大楼的大修和10号楼医生办公室的改建工程;改造和完善无障碍设施工程;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工程8月28日完成结构封顶;进行天马山分院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分院中生产车间的搬迁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总部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张,现有工作人员2200名,其中*科学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级职称近360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的专家76名。门急诊人数每年约110多万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来自*各地。中山医院是“211工程”和“985”重点建设项目的单位。设有7个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有31个临床科室,有7个医技科室,10个诊治中心,3个上海市卫生局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有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肝肿瘤科和心内科是上海市领先学科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肺科为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麻醉科为上海市领先学科。

荣誉称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山医院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大量荣誉。最近六年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1998年获得“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称号,医院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三连冠。

1999年医院获*“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等称号,中山临床医学院96(1)班获全国先进集体标兵称号。杨秉辉院长获全国优秀院长,心内科葛均波教授获“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王承培教授获首届全国百佳医师、王玉琦教授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奖等称号,陈中伟、汤钊猷、陈灏珠三位院士获徐光启科技荣誉奖。

2000年医院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职业道德十佳单位”等称号。

2001年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医院七连冠;肝研所临床医师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心内科葛均波教授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市卫生系统第八届银蛇奖一等奖。

2002年医院获全国科普先进集体、上海市爱国卫生标兵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王国民教授获上海市育才奖。肝研所吴志全同志获上海市第三届“高尚医德奖”。

随着2004年现代化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落成,中山医院将成为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满足不同层次人民健康需要的、功能齐全的、结构合理的上海标志性医院。为此中山人努力、努力、再努力。

业务科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

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先学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近年来积极参与临床药理研究,被指定为*临床药理基地。

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领先,在*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永久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超声诊断和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等。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定向旋切、药物涂层支架、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等。

心外科

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开展胸廓成形术、肺叶、全肺切除术、纵膈肿瘤食管癌等手术,解放后胸外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研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瓣膜试验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病变瓣膜由*次替换发展到第二、三次替换瓣膜术,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术、动脉瘤手术以及各种瓣膜手术并均极具特色,年手术量达10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1年王春生教授主持的“连续11位原位心脏移植术获得成功”获得第四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赵强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研究与推广”获得第五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科内开展的新技术有“迷宫手术”治疗房颤、“象鼻干”手术、“机器人辅助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心胸外科学习班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肝肿瘤科

1968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术死亡率1-3%,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近年来,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射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射、门静脉化疗、射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

普外科

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肈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肈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乳房肿块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近年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历任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任院长 牛惠生

1892~1937年。上海人。191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1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新斐德福城圣路加医院任外科医师。

1915年回国,任上海哈佛医学校解剖学讲师。1916年再度赴美,先后任波士顿加尔纳医院、儿童医院、麻省普通医院及霍布金斯医院骨科医师,加入美国医学会及骨科医师协会为会员。1918年回国,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先后被选为北京医学会、北京圣约翰大学毕业同学会、哈佛大学毕业同学会及华北留美学会秘书等职。

1920年牛惠生返沪开业行医,兼任西门妇孺医院、苏州博习医院、杭州广济医院骨科医师。1922年起先后担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总办,*红十字会总医院外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及沪江女医学院教授。192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医监理委员会委员长,1937年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山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牛氏为*最早之骨科专家,医德高尚,技术精湛,为*骨科事业奋斗一生。陈赓将军1927年、1932年两次严重腿伤,辗转来沪求治,均由牛氏弟兄精心治疗,终将伤腿治复。1928年,牛氏创办*最早的骨科医院——上海骨科医院,拥有医师21人,护士24人,病床75张,全年住院病人近千人。1932年“一·二八”战争期间,牛惠霖、牛惠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积极组织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设立伤兵医院,指挥并参与救治大批伤病员。1936年在杭州广济医院创办残废儿童院,专门收治无家可归的残废儿童。1930年,牛惠生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八届会长,任期内实现与*博医会合并,消除了国籍界线,加强了医界团结。

牛氏献身医疗卫生事业20余年如一日,1934年身染白喉,继发慢性肾炎,病情日重,他仍积极参加医事活动。1937年日内瓦万国外科协会授予会员衔。同年5月4日病逝,设奠之日,医界特为之公祭。遗嘱将所有仪器捐助杭州广济医院骨科,充实设备;图书资料全部赠予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夫人徐蘅女士捐赠牛氏遗款10000元给中华医学会充作图书经费。为表彰其功绩,中华医学会图书馆改名为“牛惠生图书馆”。1939年徐蘅又向医学会捐助4000元美金,支持骨科学的研究。

第二任院长 应元岳

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乃狄克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获得此奖章的*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红十字会*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

应氏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
应氏在*医学园地辛勤耕耘70余载,成就卓著,声望甚高,学生遍布*。不少*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受教于他的门下,无不赞誉他的高风亮节和治学精神。应氏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1.丧事从简;2.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3. 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任院长:牛惠生 第二任院长:应元岳 第三任院长:沈克非 第四任院长:黄家驷 第五任院长:崔之义
第六任院长:林兆耆 第七任院长:裘麟     第八任院长:王承棓  第九任院长:林贵     第十任院长:杨秉辉
第十一任院长:王玉琦

联系方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到达中山医院的公共交通线路
43路 45路 49路 104路 205路 218路 733路 806路 820路 864路
931路 957路 984路 985路  隧道二线  徐川专线


电话:021-64041990
传真:200032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邮编:200032
类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相关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