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坚持专业、权威、实用、好看的办报理念,新闻锐利、眼光独到,以公司行业新闻、区域经济报道、投资理财资讯为主,是一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财经日报,也是当前财经媒体市场极受认可的综合类财经日报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周二到周六出版,每周五期。[1]
A叠 经济运行与公司产业
设评论、要闻、深度、公司、金融、环球等版面,有能言、敢言、快言的财经评论;有*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宏观大势解读;还有公司新闻、财经事件的深度调查报道;同事,每周设有汽车周刊、地产周刊和3C周刊。现拥有叶檀每日评、郑眼看盘等品牌栏目
B叠 理财新闻
设大市、焦点、实战、公告眼、外汇、港股、基金、理财等版面,*时间传递全国主要资本市场动态信息,深度揭示资本运作背后的机会陷阱。现拥有老法师看盘等品牌栏目。
2014年2月19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3*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每日经济新闻》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排名第七位;报纸微博传播十强排名第四名位;报纸APP传播十强排名第十位,显示出其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泛的媒体影响力。
《每日经济新闻》核心读者群为金融投资业的专业人士、公司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经济管理者及研究者、经济部门,还服务于个人投资者。
《每日经济新闻》前期主要针对上海地区,以男性为主,20~45岁,中等以上收入,具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他们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的人生理念,实事求是,理性,务实。他们关注经济,享受生活乐趣,追求品质人生。企业人的“状态”依靠的是比别人掌握更丰富的、更及时的资讯。
目标人群中,绝大部分人口在企/事业单位里从事着管理与技术性工作。他们所供职的单位中,国营企事业单位与外资企业比例较高,其次是私营企业。
收入:2000~499925%;5000~799950%;8000~1000010%;10000以上10%。
年龄:20~2515%;25~3025%;30~3525%;35~4020%;40以上10%。
学历:大专25%;本科50%;本科以上20%。
《每日经济新闻》以其尖锐、坦率的报道风格和专业的报道水平,一直深受经济界、产业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许多重磅财经新闻的首发地。
2008年6月,《每日经济新闻》*披露了“立立电子”IPO黑幕的系列报道,推进了相关监管政策出台,成为*财经媒体在IPO报道领域的开山之作。
2012年12月,《每日经济新闻》*曝光胜景山河在IPO过程中涉嫌造假一事,胜景山河在上市前一小时被紧急叫停,震动了*资本界,被评为2010年经济界十大标志性事件之一。每年《每日经济新闻》都会刊发一系列对*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新闻报道。
2011年起,《每日经济新闻》每年联合*主要券商、基金、私募等百家机构评委,对2000余家上市公司从成长性、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评选出当年较优秀的上市公司。评选机构代表数万亿资金,受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广泛关注。该项评选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在*资本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
2011年、2012年《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先后在深圳、上海举办,同样获得圆满成功。峰会已经成为*优秀上市企业与政府、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机构及投资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的高端平台,是*资本市场*影响力的大型交流平台,也是*上市公司公认的*公信力的峰会。
2013年11月28日—30日,第三届*上市公司领袖峰会由《每日经济新闻》在成都发起主办。峰会主题“转型升级,变革创新”。 吸引了419家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参与,包括800多位商界翘楚。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近东、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雨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财等众多商界领军人物同台论道,探讨*经济转型升级和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变革创新的新机遇、新发展。
2014年9月19日,历时一年半的审理,360起诉《每日经济新闻》(简称:《每经》)涉嫌虚假报道、侵害商誉一案在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正式宣判。对该案,法院经过长期、细致的法律调查,认定:《每日经济新闻》发表的《360黑匣子之迷——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等一系列虚假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尖锐的攻击性,已经明显超出了新闻媒体在从事正常的批判性报道时应把握的限度。法院认定:《每经》系列报道主观恶意明显,严重损害360名誉权。
法院判定《每日经济新闻》虚假报道构成对360公司名誉权的侵害,法院判决《每日经济新闻》必须从即日起十日内停止销售2013年2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第1996期报纸,删除每经网上的涉案报道及转载链接,《每日经济新闻》赔偿360公司150万元,要求《每日经济新闻》本判决生效之日起 十日内连续十日在《每日经济新闻》报纸*版显著位置、每经网首页显著位置,连续七日在新浪网的财经和科技板块、搜狐网的新闻版块、中青在线网的法治版块首页显著就其侵犯名誉权行为向360公司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法律界人士指出,《每经》被重罚150万元的赔偿额,创造了*司法名誉权案件的*赔偿纪录,由此也可以看出《每经》的虚假报道性质极为恶劣,影响十分严重;尤其在近期新闻媒体屡涉虚假报道甚至刑事犯罪的情况下,法院重判《每经》体现了法院通过完善制度约束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