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由南京市民吴先斌个人投资筹建,是江苏省*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综合性专题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拥有1300余件珍贵藏品,抗战类图书四万余册。展览由“南京城的控诉”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两部分组成,使人们从独特的民间视角来认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和南京城在抗战中的文化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自2006年12月对社会正式开放以来,该馆已接待参观群众6.8万多人次,其中接待美国、日本等外籍访问团17个。
吴先斌先生从一名钟姓的南京人手中购得日军轰炸南京、屠杀平民的历史照片。照片纪录了“惨死于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画面上有被烧焦、被炸死的*人的尸体;它们还纪录了日机轰炸后留下的弹坑,房屋炸塌后的惨状,也有被“击落下来的墨(应为木——记者注)更津航空队敌机残骸”。摄影者为著名学者顾毓秀的表亲、后来加入中共的薛宝鼎。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的王卫星说,日本飞机轰炸南京的惨状,历史上留下的照片并不多,而吴先斌收集到的这组历史照片,有4幅直接反映了我同胞被日机炸死后的惨状,应当说是对现有日机轰炸南京的历史照片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09年9月16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被命名为“爱国教育主义基地”
历史/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坐落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安德门,也是南京保卫战时我国军人为抵抗日寇而浴血的战场之一。1937年12月13日,日寇的铁蹄冲破我防线,南京沦陷。此后6个星期的时间,日寇在南京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抢劫,我30万同胞悲惨地沦为冤魂,整个城市化为废墟。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他们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然而,这段血淋淋的屠城史永远是南京这座城市一道无法消弥的伤疤,是中华民族心里最深的痛。
在日本,大屠杀历史在教科书中被淡化、被歪曲,甚至被掩盖,当年挥舞*制造这场大屠杀的战犯们还在一座名叫“靖国神社”的房子里被供奉被参拜,这一切让我们痛上加痛。历史的真相不容被遗忘,更不容被抹杀,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文明上惨绝人寰的浩劫。
为了纪念我们无辜遇难的同胞,缅怀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先烈,铭记这段屈辱的、同时也令中华儿女奋起的历史,吴先斌先生建立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每周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博物馆至今已陆续投入近3000万元。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三楼陈列厅包括“1937南京记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风云”、“抗战文献”、“抗战徽章”等几部分。展厅迎门镌刻有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侧面悬挂72张1937年的那场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整个展馆布局简朴、凝重,震撼人心。馆内珍藏文物3700余件,包括300余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勋章,以及终生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采访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和书籍等珍贵历史文物。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4万余册。
这些藏品和书籍,都是馆长吴先斌先生四处奔波收集而来。吴先斌先生为了获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图片等史料,散尽万金而不惜,历经坎坷亦无悔,终成南京民间收藏大屠杀史料*人。几年来,吴先斌先生没花政府一分钱,以他的展品和理性,强化着民族记忆,感召着国人。自2006年开馆以来,迄今已接待访客16万余人次,并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美国、日本等外籍访问团,不少日本访客在参观过博物馆之后都是带着惊讶和忏悔离去。曾有香港媒体对吴先斌和他的博物馆进行过专题报道,称其为“一个人的博物馆”。
不仅是多年来致力于收集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史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还积极参与民间公益活动,多次组织学术沙龙,并坚持走访慰问抗战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自2012年起,博物馆先后走访新四军老兵274人,黄埔老兵56人,录制音像资料380余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