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全市辖七旗一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4.07万(2010年11月),其中蒙古族17.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除蒙古族使用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外,鄂尔多斯境内的汉语方言多属晋语大包片,少数人使用兰银官话。[1]
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洲,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洲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
成汤灭夏后,夏因君主的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分。
商朝灭亡之后,狺狁民族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狺狁,并命令南仲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历史上被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在鄂尔多斯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 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960年月北宋在今鄂尔多斯东部地区设麟州新秦郡,下辖新秦县;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设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设盐州。
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察罕脑儿卫,在东胜北部设东胜卫。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被开垦的地区设东胜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鄂尔多斯于1950年普遍组建了行政政权,各旗县下辖区、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古)、自然村(牧区称小 达尔古)。1953年7月,鄂尔多斯将基层政权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为乡人民政府。1956年,全市69个区撤销37个,新建26个苏木。1958年10月,将当时的50个乡、23个苏木、5个乡级镇改为人民公社,其时伊盟(今鄂尔多斯)共下辖7旗、l县、78个人民公社、444个生产大队(其中有100个牧业大队)、2173个生产队(其中有468个牧业生产队)。1984年,伊盟(今鄂尔多斯)将人民公社改为乡、苏木,大队改为村、嘎查。
2001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国函〔2001〕17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3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的通知。鄂尔多斯市辖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东胜区。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及东北与草原钢城包头以及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隔河相望。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降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蒸发量大。年日照时数为2716─3194小时,年平均气温5.3─8.7℃,年降水量为170─35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40天以上,无霜期130─160天。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为2716﹒4小时—3193﹒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5.3℃-8.7℃,平均月*气温为–10℃-13℃,7月平均气温为21℃-25℃,全年气温日差为11℃-15℃,年差为45℃-50℃。东部地区降水量为300毫米—400毫米,西部地区降水量为190毫米-350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3000毫米。
鄂尔多斯市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有大小河流和季节性河谷近百条,流域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4%,年均径流量为13.1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经7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7,流域面积占黄河上中游地区总面积的1/5,年过境水量316亿立方米;有大小湖泊820个,总水域面积330多平方公里,储水量6.1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易开采,已探明储量相当于130个青海湖。
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全市境内五大类型地貌,平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33%,丘陵山区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8.91%,波状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81%,毛乌素沙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78%,库布其沙漠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9.17%。
原伊克昭盟盟境的形成,应溯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成化元年为公元1465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徙居河套时期。
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皇帝将鄂尔多斯部落分为鄂尔多斯左翼前、中、后和鄂尔多斯右翼前、中、后六旗。当时给六旗指定的牧地范围是:西、北、东三面以黄河为界,南面以长城(秦、隋、明三朝修筑)为界,此后由上述六旗(后又增加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组成伊克昭盟。以后区划原有多次变动,但仍以长城和黄河为盟境四周界线,一直沿袭至今。
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设在东胜市,全盟行政区设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1个市、7个旗、60个镇、41个乡、13个苏木。
经国务院批准,伊克昭盟撤盟建市,于2001年9月28日正式挂牌,设立鄂尔多斯市。这是本区域行政区划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将对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2005年,鄂尔多斯市按照中央决定,对全市114个苏木(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鄂尔多斯市政府设在康巴什新城。
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城市”之一。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从1994年开始鄂尔多斯的经济规模强劲扩张,整个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年均20%的速度飞增,增长速度连续7年居内蒙古之首,9年内经济总量翻三番。 2004年鄂尔多斯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羊绒、煤炭产量均位于全国城市排名*。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鄂尔多斯现象”。 鄂尔多斯GDP总量由2000年的150亿元攀升到2005年的550亿元。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800亿,财政收入80多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根据《2009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鄂尔多斯市GDP达到2161亿元,人均GDP达到134361元,折合1967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03元。现为内蒙古第二大经济中心,经济实力仅次于区内*城市包头,GDP总值全区*。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审旗,然后从八吐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由此可知这里的河水终年浑黄;在河的两岸长满了摇曳多姿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红柳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会之产物,其自身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特别是与乌拉特、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的关系,也说明了河套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河套文化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草原文化中,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作为源,河套文化有与北方草原文化共生共长的深厚历史积淀,是对草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的传扬。作为流,它与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科尔沁文化等蒙古经典文化不同,有其独特的发展走向,传承中吸取了深厚的移民文化的滋养。在草原文化的源流中,它是一个渊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滥觞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兴盛,生成于秦汉明清的军屯垦殖,绵延于现当代新型文明的文化体系,是丰富的草原文化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文化体系,在草原文化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21世纪初,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
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米处,总储量约近1万亿吨。在全市8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按地域位置,全市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煤田。东部即准格尔煤田,西部即桌子山煤田,南部即东胜煤田,北部 即乌兰格尔煤田。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面积广,而且煤质品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而且大多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开采。目前,四大煤田,除乌兰格尔煤田外,其余均正在开采之中。
1、石油、天然气
这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资源,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一资源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在乌兰-格尔一带即杭锦旗北部,地质勘探部门已经发现20多处油气田,鄂托克旗境内现已探明油气储量11亿立方米,在乌审旗南部也发现了油气田。这两种资源目前还正在进一步勘探之中。
2、油岩页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目前的探明储量 为3.7亿多吨。其中工业储量66万吨,储藏厚度一般为3米--5米,含油率1.5%--10.4%。
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 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
1、天然碱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西部的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的湖泊中。全市现有天然碱湖19处,储量7000亿吨,伴生天然碱储量1300万吨,这些天然碱中,含碳酸钠加碳酸氢钠占19%--41%,氯化钠小于4%,硫酸钠小于13%,水不溶物小于20%,具有比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
2、芒硝主要分布于境内的达拉特旗、杭锦旗北部地区,露天湖芒硝含量在20%--19%之间。总储量70亿吨,大多适宜露天开采。其中,有位于达拉特旗的特大型芒硝矿。储量达68.7亿吨,地下埋藏深度平均为100米左右。从规模、质量到开采条件,均属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优质芒硝矿。
3、食盐主要分布于杭锦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有矿产地14处,总储量956万吨。硫磺 境内的硫磺主要赋存黄铁矿(也称硫铁矿)中,以天然黄铁矿形式产出。分布地主要 在准格尔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境内。全市已经探明的储量232.5万吨,地质储量3256.5万吨。
4、泥炭该物质是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农作物主产所需氮、磷、钾等 元素的一种矿体。鄂尔多斯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客观上造就了这一地区富含泥炭矿床。目前,全市8个市(市)均有发现,产地42处探明储量537.6万吨,一般发热量在1100大卡/公斤--2400大 卡/公斤,有机质含量在25%--40%之间。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
1、石膏集中分布于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总储量3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 近1.5亿吨。有食用、药用、工艺品制造用的特级石膏400万吨,用于轻型质高强度建筑材料的一 级石膏1.49亿吨。*储存厚度近30米。
2、石灰岩主要分布于准格尔旗、鄂托克旗境内。产地3处,总储量3.06 亿吨,氧化钙含量为 51.84%--52.95%,氧化镁含量1.2%--1.86%,是优质高标号水泥产品的理想原料,大多适合露天开采。
3、石英砂岩及石英岩 鄂尔多斯共有产地6处,其中石英砂岩总储量534.8万吨,石英岩总储量4.45亿吨。品质尚佳,二氧化硅含量为82.33%-98.877%。层位稳定,地质条件简单,覆盖层 薄、剥采比为1:1左右。
4、黄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一般厚度为20米-100米之间。主要成分有石英砂、亚粘土等。其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为11.74%,二氧化硅含量为65%,氧化钙含量为6%左右,烧失量 6.68%,是良好的砖瓦建筑原料。
5、花岗岩主要产于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沟。总储量约1200万立方米。矿体呈肉红色、黑斑少、硬度、强度极高。是理想的天然建材。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
6、大理岩分布于达拉特旗高头窑乡银肯敖包,系灰白色、白色糖粒状大理岩。岩层厚度约40米,分布稳定。属良好的建筑石材和水泥生产原料。另一大类矿产资源虽不及能源、化工、建材资源丰富,但储量也可观,其经济价值甚高。这就是冶金及其辅助原料。它们中主要有:铁矿总储量1412.8万吨,工业储量520.1万吨。含铁量在26%--62%之间。耐火粘土总储量4.33亿吨,工业储量323.6万吨,其中,高铝耐火粘土储量1484.4万吨,耐火度为1770℃--17904℃;硬质耐火粘土储量3.67亿吨,耐火度1790℃--1850℃;软质耐火粘土储量5186.8万吨,耐火度1610℃--1700℃。鄂尔多斯的耐火粘土不仅是冶金工业的辅助原料,绝大部分还是陶瓷工业原料。
7、石英砂不同于建材中的石英沙岩,它是以原砂产出,未经成岩、压固等地质作用。主要为铸钢及玻璃制品原料之用。境内总储量4226.9万吨,工业储量3918.1万吨。
在全市20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保护动物。如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遗鸥,为世界上濒临灭绝动物之一,也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据专家考证,鄂尔多斯遗鸥种群为世界三大遗鸥繁殖种群之冠。目前已发现的数量约5000多只。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数量也较多。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石貂、黄喉貂等。
鄂尔多斯发展定位为“机构转型、创新强市”:一是以打造国家新型能源煤化工基地为目标升级“强项”;二是以现金制造弥补“缺项”;三是以产业档次高、建设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增强“弱项”。
1、关于城市发展,鄂尔多斯提出,“宜居宜业”、“现代化”建造“百年鄂尔多斯、百万人口城市”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中打造东胜、康巴什金融广场、阿康物流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和国际赛车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成陵、响沙湾等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汽车赛事、体育健身、度假休闲等产业,打造区域性高端服务业中心。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强化政府作为和引导,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切实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4%,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2]
响沙湾伊金霍洛草原(成吉思汗衣冠冢所在处,是蒙古人的精神圣地)。
响沙湾
秦直道(*最早的“高速公路”)
十二连城
统万城
鄂尔多斯市的名人成吉思汗、有席尼喇嘛、孟克·巴特尔、腾格尔、杨魏玲花等。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统治者。[3]
2013年9月,鄂尔多斯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一方面大规模引进非煤产业项目,另一方面酝酿启动庞大的人口迁移计划。由于前期的造城运动,鄂尔多斯房屋空置率严重,鄂尔多斯新、旧城区内空置房绵延数公里,被称为鬼城现象,引发的债务问题也已经拖累当地经济。鄂尔多斯政府谋划将当地靠近沙漠的生态脆弱区农牧人口,整体搬迁至鄂尔多斯市旗所在地,原来的居住区改造为生态恢复区,不再住人。这也是鄂尔多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2013年)鄂尔多斯总体人口规模达200万,如果忽略全市已有住房人口不计,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城镇人口住房标准测算,200万全部转为城镇人口,可拉动6000万平方米的住房需求。这一潜力相当于可消化近三年来鄂尔多斯累计开工施工房地产面积的近一半。[4]
2014年9月,顺着查汉淖尔湖西南方向,在湖边的草地上、沙土上和靠岸的水里,可以不断发现有死亡的鸟儿。沿湖走过300多米,死去的鸟儿达到200多只,还有鸟儿在湖边淤泥中挣扎着。其中不乏黑翅长腿鹬、白鹭、赤麻鸭、反嘴鹬等等十多种各类国家各级保护鸟类。附近的牧民们称,仅七月份就死了超过万只,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来收死鸟,然后就近掩埋。
查汉淖尔湖湖面被一条堤坝分成南北两部分,低洼的南侧湖水较少,呈暗红色,气味较淡。北侧湖水则几乎溢出堤坝,暗黑色的湖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泡沫,泡沫里面时隐时现一些腐烂鸟儿的尸体。
查汉淖尔湖原来是一个天然的碱湖,随着碱矿被采空,制碱企业撤走,留下了巨大的坑。2004年开始承接了3公里外的乌审召化工园区排出的废水,逐渐形成了目前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污水湖,比原来面积扩大约四倍。
一年以来,排污状况晚上肆无忌惮。由于白天两条通往排污口的通道分别有人把守,无法靠近。排污口在离岸约3米远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一根管道在水中,一股乳白色的液体从管道里流出,在水面上形成一股泉涌,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以前是明排,是通过一根直径半米多的管道排到化工园区外的一条沟渠里,流向查汉淖尔湖,沟渠穿过牧民的草场。后来牧民纷纷抗议,明排停止了。但工厂每天都在生产,臭味也依旧,不见排污,牧民都觉得蹊跷,开始沿湖搜寻,发现了伸向水底的排污管道。
一份调查显示,当地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目前有60口深水井遍布乌审召镇各个牧场,30口井为乌审召工业园区供水,另外30口井,是为距离100多公里的乌兰木伦镇的化工企业供水。化工企业和牧民及自然生态夺水,越来越白热化。
乌审召化工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的500万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同时是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称“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来招商引资,用每年几百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换取企业的进驻。
2014年8月,针对牧民反映大量鸟类死亡事件,鄂尔多斯环保局下发文件中的调查情况写到:经我局环境监察支队现场调查,塘坝水库有大量水鸟在水中游玩,并发现有十几只死亡野鸭。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说:“对于水源匮乏的沙漠地区,抽取地下水进行高耗水的化工生产,对大漠的生态将是毁灭性的破坏,沙漠地下水是几千万、乃至上亿年形成,过度开采,对草原大漠荒漠化是雪上加霜,无法修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