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位于北碚境内,距渝中区约60公里。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海拔900多米,*处1030米。景区之内现有狮子、香炉、日照、猿啸、夕照、莲花、玉尖、宝塔、聚云九峰。其中玉尖峰*,海拔1050米;狮子峰最险峻壮观,其馀各峰亦各具丰姿。狮子峰是缙云山的主峰,峰顶狭窄,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岩石上,用铁栏杆围起一个览胜台。在这里往下看,是悬崖峭壁;往远处看,是峰峦起伏;山脚下,嘉陵江在缓缓流过。在狮子峰观日出、赏云海,其壮丽不让东岳泰山。
缙云山有两万多亩森林,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是四川著名的植物宝库和森林公园。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飞蛾树等珍稀植物。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此树是1.6亿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
缙云山是四川境内的佛教胜地之一,原有寺庙十多座,现存缙云寺、温泉寺。缙云寺坐落在“狮子”、“聚云”两峰之前,背依峻岭,前临幽谷,四周古木参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伟壮观的深山古寺。它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历代修葺扩建;盛极于宋,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庙宇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
缙云山上还有很多六朝和宋、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1930年,佛门长者太虚上人得到川督刘湘的支持,在缙云寺内创办了“汉藏教理院”。次年正式定名为“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由大虚上人任院长,并从拉萨、康定等延请罗桑呼克图、满智、超一等来此主教。一时“喇嘛来渝者,前后络绎不绝……”缙云山因此成为当时宏扬佛学的净土,而获得“小峨眉”美称。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既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又是川东地区颇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具有巴山蜀水幽、险、雄、奇、秀的突出特征。古有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山间云雾缭绕,夕阳西下,落日馀辉映照的山色赤红如火,五彩缤纷,蔚为壮观。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而得名缙云山。
缙云山自然景色秀美,奇峰挺立,山石如虹,林木葱郁,正是“山如碧玉水如黛,云在青天月在松”。山脉由东向西分别耸立着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等9座高峰。峰峰形态迥异,特色独具。其中,莲花峰*,狮子峰最秀,香炉峰最奇,宝塔峰最着。此外,狮子峰和聚云峰前矗立着著名的缙云寺,从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建寺以来,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寺内大雄宝殿上塑有伽叶古佛,高约2米,为清代佛教艺术塑像。在狮子峰观日出赏云海,其壮丽之景不亚于东岳泰山。
缙云山腰还有座白云村,背靠夕照峰,因此地有一古刹名白云寺而得名。这里翠竹如海,绿意盎然。层层竹海掩映二三茅屋,一两声鸟鸣贯彻林海。阳光在竹海密叶的遮挡下被分割如丝,穿照而下,林内淡雾也在阳光的照射下渐渐蒸腾,凝结成为竹叶上的点点露水,沁人心脾,惹人心醉。眼望林中小径,顿感清新,一瞬之间瑶池美景于此而显。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有重庆市植物园,缙云山植被丰茂,在1900馀种亚热带植物中,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24种,水杉、红杉,伯乐树等更为世上罕见。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庙、寺、塔、亭隐约可见,峰、寨、洞、壁气象万千,登山远望,云浪滔滔,从魏晋六朝到明代的众多文物点布其间,更是增添了悠悠古意。
位于重庆市北的缙云山,九峰挺立,雄秀不凡,因山高林密,云浓雾重,常温比市区约低5-7度,满山苍翠,清雅怡人,是重庆著名的避暑胜地。此外,这里还特产极具地方特色的缙云甜茶。
重庆缙云山地处东经106°17′-106°24′,北纬29°41′-29°52′,海拔200-952.5米,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小三峡之温塘峡西岸,距重庆市中心35公里;为华莹山腹式背斜山脉分支的一段。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
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缙云山岩层为砂、泥页岩相间组合,上层为厚砂岩,下层为泥页岩,泥页岩积水。岩层越厚,积水越多。在砂岩和泥页岩接触面,有接触水流出。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岩体在这些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线为分水岭。在东南翼和西北翼上发育的许多平行排列的顺向河及冲沟,构成了缙云山的梳状水系。
冲沟长度一般为0.7~1公里,最长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属于幼年冲沟,其弯曲度不明显,多为直线型冲沟,而沟谷为"v"字型。谷宽10~50米,也有几米宽的,由于山体蓄水量较大,冲沟大多数(12条)有常年性流水,成为山泉,满足职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还成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所有这些流水最终流入嘉陵江。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沟筑成的大小水库共计11个。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
其中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核心区1235公顷,缓冲区1505公顷,实验区4860公顷。
缙云山森林复盖率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
保护区具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6℃,*月(八月)平均气温24.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温36.2℃,极端*温-4.6℃,>10℃年积温为4272.4℃;相对湿度年平均87%,水汽压年平均14.9毫巴;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年降水量1783.8毫米,冬半年(十至三月)降水量368.0毫米,占全年的22.8%,夏半年(四至九月)降水量1243.8毫米,占全年的77.2%;年平均蒸发量777.1毫米,月平均蒸发量64.7毫米,七、八两月蒸发量共255.4毫米,占全年的32.8%;雾日数年平均89.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低于1293小时。缙云山林内*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月均气温25.8℃,*月平均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缙云山的矿藏以煤为主,并有少量铁矿等。其煤层主要分布在缙云山西北面的蔡家沟、杨泗沟、双河口、黄焰沟及东南面的么店子、水马门、麻林坝一带。据统计,1926~1933年.宝源煤矿公司在缙云山采煤,*年产量达125085吨。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面的火烧山、舵鼓石及公路沿线一带,1958年.曾以此山铁矿炼铁。
缙云山良好的森林植被,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因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五十年代,曾有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到六十年代初期,虎豹等大型动物基本绝迹。
缙云山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至1999年仍没有进行过详尽的清查,只是对节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山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20目,147科,1264种。其中昆虫纲有17目,119科,1071种,蛛形纲共3目,28科,193种。缙云山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l目,51科(另有2个亚科),189种。其中两栖纲的1目,3科,8种;爬行纲2目,6科,21种;鸟纲的12目,30科(另有2个亚科),134种;哺乳纲的6目,12科,26种。其*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
缙云山保护区现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保护珍稀植物珙桐、银杉、红豆杉、桫椤等51种,有缙云四照花、缙云槭、北碚榕等模式植物38种。已鉴定的淡水藻类植物105种。
蕨菜:缙云山有蕨类植物148种,其中大多数的蕨芽均可食用。
菝葜:川西称都苔,缙云山当地称"金刚藤",春夏时节采摘嫩梢作菜。
绞股兰:绞股兰被人们誉为"南方人参",但人们大多将其制茶或提取有效成份,作为医疗保健用品。
缙云山甜茶:缙云山甜茶系在春夏时节,采摘嫩叶、嫩枝蒸炒后揉搓焙干制成,其味甘甜芳香、无刺激性,长饮此茶对胃病有一定疗效,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饮品。
缙云山名之由来有多种传说。
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称缙云山。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故得山名,这是一种传说。
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另据《重庆府志》描述渝州十二景,有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这又是一种传说。
三说,缙云山在远古时代叫做巴山。山上松翠花香,山下嘉陵碧流,在这一带,居住着两个勤劳而善良的氏族,一个是巴族,一个是賨族(音丛)。他们和睦相处,靠打猎和捕鱼为生。山上有一个石穴,终年翻涌着一股暖人心脾的温泉水。这水,据说是王母娘娘的玉液池裂了一条缝,流淌到巴山来的仙水,巴山上的人喝了这仙水,岁数都活得很长很长;洗了这仙水,从不生疮染病。巴、賨两个氏族过得十分快乐。到了轩辕皇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原以后,大封功臣,把一个掌管驱疫、驱鬼的臣子封为夏官、赐了他一个姓氏,就叫缙云氏。缙云氏生了一个名荼的儿子,性情暴躁,常在外为非作歹,涂炭生灵。老百姓控告到皇帝那儿,皇帝大怒,准备下令把荼处以极刑。缙云氏十分恐惧,他想起了同朝共事的高辛氏也有八个不成器的儿子,便去找他商量主意。他们终于盘算出了一个办法,向皇帝汇报说,巴山有一个仙泉,恳请皇帝批准由他们的儿子带兵到巴山一带去征服当地的氏族,夺取仙泉,将功赎罪。皇帝想占有仙水,于是,缙云氏之子荼为帅,高辛氏八子当先锋,率领上万兵士,溯江而上。一路上烧杀抢掠,巴族、賨族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较后剩下九位年轻的勇士退到嘉陵江边的巴山上,以喝巴山仙水补充精力,坚持奋战了七天七夜,进攻者死伤数千人,荼帅气得两眼喷出火花,将巴山的树木烧光了,岩石熔化了,鸟儿飞走了,老虎被烧死了,连巴山上空的云朵也被烤成绯红绯红的,待满山大火熄灭,九位勇士化成九座雄伟高大的山峰,挡着进攻者的去路,它就是现在的缙云九峰。从那时起,巴山上空的云彩,一早一晚,总是绯红绯红的,古时称赤色为缙色,于是人们便逐渐把巴山称为缙云山了。
四说,地方志记载,4700年前,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就在此山修道炼丹,因为丹成之时天空出现非红非紫的祥云,轩辕黄帝遂命名为缙云,缙云山因此而得名。《大明正统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中也记载:'轩辕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炼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现,是曰缙云, 因名缙云山'。
郭沫若《云山纪游》
徐凝《鼎池二首》
于1979年建立缙云山自然保护区,2001年建成*自然保护区,设立了保护管理机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13个保护站,并设立了派出所。建立保护区以来,特别是建成*自然保护区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已保持了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
峰、玉尖峰、夕照峰9峰横亘,其中玉尖峰*,海拔1050米。景区有佛光岩、相思岩、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缙云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绍龙观、复兴寺、石华寺等8大古刹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年)遗址和狮子峰寨、青龙寨等古寨遗迹;还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有50年代中共西南局领导夏季办公旧址(贺龙院和小平旧居)等;现新建有白云观、绍龙观等道教文化园区和景点。景区每年举办缙云登山节和“缙云论剑”武林大会。
海拔864米,由下仰望,其状似雄狮俯卧峻岭,狮子峰上又有一头铜狮子,故名狮子峰。于峰顶“太虚台”极目远眺,蜿蜒如带的嘉陵江
和风光秀丽的北碚城可尽收眼底。海拔854米,与狮子峰相对峙,峰旁一石柱高约20米,形似香炉。峰上建有高达41米的观景楼。
位于杉木园东南角,距贺龙院300馀米,为2幢一楼一底小楼,前面的是原中共西南局办公处,后面是小平同志任中共西南局书记时旧居。
原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元帅办公楼,为一楼一底,中西合璧式建筑,掩映于苍松绿树丛中。楼前塑有贺龙元帅半身戎装石雕像。
在缙云寺山门前,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溪涧,不知创建于何时。相传冯状元常到桥上迎着朝阳洛诵诗文,故名洛阳桥。现存的洛阳桥,系1953年修公路时改建的。桥宽4米,掩映在碧绿的丛林之中,秀丽静谧,常为游人驻足之处.
在缙云寺西北100馀米处,石地凿成,深10馀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井上石栏系1953年用青石砌成八角形。传说当年冯状元在此读书时,常到池中洗墨,故称“洗墨池”。1990年周云泉所题“八角井”石碑,现立于井旁。
在绍龙观后,九龙寨下的公路边,水清澈碧绿如黛。1930年,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便取名“黛湖”。1935年,书法家欧阳渐书题“黛湖”。1934年,北泉公园经理邓少琴等组织北泉黛湖水利协会,向四川省水利委员会贷款法币120万,修筑堤坝蓄水,并立有“黛湖”石碑。1955年,重新修筑黛湖堤坝。现黛湖蓄水面积近30亩,湖中有鼓藻类植物20属140馀种,是淡水藻类植物的重要保护基地。系垂钓、荡舟的极好场所。1997年,庆银集团公司开发黛湖,建立“度假村”,后社会反映强烈,市政府出面制止。
在缙云寺西面八角池附近,为平地下陷深塘,宽30米,深30米,上小下大,呈圆形。周围竹树茂盛,塘底植被葱茏,有潺潺流水,常年不断。当地农民曾用绳索下底探险采药。据说塘底寒气袭人,不可久留。
白云竹海:
白云竹海位于缙云山东南坡,因白云观居在其中而得名。面积约五千亩,以慈竹、楠竹为主,并有少量苦竹、平竹、斑竹等夹在共间,从三花石上缙云山公路在杨家店分道可直达白云观,从缙云寺步行1公里到白云竹海大门
白云竹海是缙云山以自然风貌见长的一大景区。古道曲径幽深深,万杆翠竹草青青,三五农舍入仙境,喝酒何须杏花村。主要景点有白云寺、高观音、千年古松,竹海幽径,有石笋、石船,有鱼儿石、牛心石、罗汉石,真是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是休闲度假的极好去处。
位于狮子峰顶,系1938年,汉藏教理院的师生为纪念*佛教会会长,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大师五十寿辰而建。为方形石台,四方都有圆形拱门。台内嵌有太虚石碑,刻有《太虚台记》,虽多年风雨冲刷,字迹仍较清楚。台正面刻有“太虚台”岭逶迤,山间林海墨绿苍翠,真是美不胜收。原有“太虚台”石碑已经断裂毁坏,现有“太虚台”三字是西师邓福林手书,工匠赵忠益所刻,于1998年换上的。
在接官司亭背面,建于1958年,塔高7.0米,塔基为边长4.0米的正方体;塔外有石栏,1966年被炸毁。现在原破空塔西侧新建的太虚塔为1988年所建,基座为2.2米的正方形,塔高5.5米,塔身全部用汉白玉贴面。用汉白玉雕塑的太虚大师像高1.10米,站立其上。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十分壮观。塔身正面所刻“太虚大师之塔”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塔基碑文记叙了太虚生平事迹。
位于缙云寺山门前。坊高6米,宽5米,由青石砌成。其上雕有鸟兽等图案加以修饰,顶部有浮雕青石装点。坊正面上层嵌有“圣旨”二字,落款为:“大明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下层为“迦叶道场”的四字额匾,于“明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正月九日化主稳通俊书”。坊背面上层嵌有“敕渝”二字,下层为“缙云胜境”,落款为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月十五日。坊上题字苍劲有力,气势豪迈。坊前有一对石雕青狮,高1.70米,两旁分列,虎视眈眈。
位于缙云寺前,洛阳桥旁,为青石浮雕,高4.0米,宽4.0米。整个图案古朴雅致。据有关专家认定为中古时期遗迹。石照壁正中为芭蕉麒麟图,左右各有菱花图案,其下面为青狮、自象浮雕。为缙云山重点保护文物之一。1984年,在石照壁外建有亭子,使其免遭风雨洗刷。
在破空塔东侧,与太虚塔相对。正果为太虚之弟子,故塔身青石作成,规格亦比太虚塔低,塔基为2.1米的正方形,塔身高4.7米,于1989年建成。整个建筑亦比较宏伟,正面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赵朴初提的“正果法师之塔”六个大字,并刻有邓颖超副委员长题写的挽联“论其生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职志,广为信众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楷模”。
主词条: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夕照峰9峰横亘,其中玉尖峰*,海拔1050米。景区有佛光岩、相思岩、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缙云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绍龙观、复兴寺、石华寺等8大古刹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年)遗址和狮子峰寨、青龙寨等古寨遗迹;还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有50年代中共西南局领导夏季办公旧址(贺龙院和小平旧居)等;现新建有白云观、绍龙观等道教文化园区和景点。景区每年举办缙云登山节和"缙云论剑"武林大会。
公共交通
火车站重庆站(即重庆火车站、重庆火车北站):
出站后询问民警指路到汽车站乘坐开往北碚的高速大巴,终点站下车。
公交车:
解放碑、朝天门、南坪、杨家坪、沙坪坝等处均有高速大巴、公共汽车到北碚站,换乘520公交直达缙云山山门,也可在地下商场车站换乘至缙云山的旅游专线客车,从7:00到17:30每隔半小时一班,还可选择转北碚区公交到登山索道起点乘坐的索道上缙云山。
自机场至缙云山:
1、机场直接坐到北碚的直达大巴;
2、机场坐3号轻轨在回兴站下后转乘公交通555路直达北头号车站;
3、机场大巴--上清寺(嘉陵江大桥北桥头);请问一下路,再乘坐开往北碚的高速大巴(10元),终点站下车;
4、在北碚公交站坐520路直达缙云山山门或在北碚地下商场出口乘坐往缙云山中巴车(17:30点收班) 。
自驾线路
1、渝武高速路缙云山出口下高速公路,20分钟即到(高速路免费)。
2、到沙坪坝经杨公桥、双碑、井口到北碚,沿国道212经文星湾大桥向合川方向到三花石上山。
观光索道
到北碚后再换乘公交510、511、518、520、556在索道站下车,缙云山生态旅游观光索道(免费停车),运行时间08:30-17:00。